夜色下的老屋
夜色落下来的时候,老屋总是最早沉静下来。
它在村子的尽头,靠着一片竹林,一条青石小径曲曲折折地通向门前。白天的时候,屋子被光照得温暖而沉默,而一到了夜晚,它就像老去的人一样,安静地守着属于自己的故事,不愿惊扰任何人。
小时候我最怕黑夜,尤其是没有电的夜晚。那时老屋里没有什么灯光,一盏煤油灯在桌上跳跃着橘黄的火苗,墙上拉出长长的影子。风吹过竹林,“沙沙”的声音像是谁在窗外低语。年幼的我总是蜷缩在祖母怀里,不敢出声。
可渐渐长大,我反而越来越喜欢夜色下的老屋。它有种说不清的安全感。没有城市灯火的浮躁,也没有信息世界的喧哗,它沉沉地伏在大地之上,像是沉思着岁月,也默默包容着人心的起伏。
屋子的每一块砖瓦,每一根木梁,都似乎有了呼吸。在夜色里,它不再是简单的建筑,而是一个有灵魂的生命。它陪着我长大,也陪着家族度过春夏秋冬,生老病死。
我还记得无数个夜晚,祖父坐在门前的小凳上,一边抽着旱烟,一边讲他年轻时的故事。他说他如何从山那头背着粮食走到镇里,又如何在战后的岁月一点点修起这间屋子。他讲得缓慢,带着乡音,眼里却总有光。
那时的我听不懂太多,只觉得祖父的影子被灯火拉得很长很长,像是连接着过去的时间隧道。屋子里有米香,有柴火的味道,还有窗外传来的犬吠声。那是属于田野的夜晚,纯粹、宁静,却又饱满得令人心安。
如今,祖父早已离去,祖母的鬓发也白成了老雪。但老屋还在,门前的竹子依然低语,风穿过屋檐,带着星光一同落下。我每次回去,总会在夜里一个人站在门口,看星星从屋顶上升起,看老屋在夜色里悄然入梦。
很多人不理解,为何我总喜欢那间年久失修的老屋。其实并不难懂,因为那是我心的归属,是我与岁月和解的地方。在城市奔波久了,再华丽的高楼也替代不了那片瓦檐下的安宁。
老屋不会说话,但它懂你。
你哭,它不会问原因,只会用静默包容你;你笑,它不会鼓掌,只会轻轻摇晃窗棂,仿佛也在为你欣慰。它见过你狼狈,也见过你得意;它记得你童年的蹒跚步伐,也记得你长大后一声叹息。
夜色下的老屋,像极了我们最想依靠的那个人。他也许不善言辞,也不会为你出谋划策,却总能在你最无助的时候,给你一盏灯,一口热饭,一个不需要解释的拥抱。
有时候我想,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该有这样一座老屋。它不必多大,也不必多华丽,只要它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给你一盏灯的温暖,就够了。
夜越深,屋里越安静。竹林依旧轻响,星光一点点垂落,像祖父的目光,在时间尽头守望着我。
我知道,不论我走多远,见多少风景,那座老屋,那片夜色,终会是我灵魂最温柔的港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