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月在怀
中秋,是一枚月的名字,也是一段人间情的载体。年年中秋,月总圆,人在异乡或故里,思念却如水银泻地,无孔不入,悄然盈满心怀。那一轮明月,千百年来,不只照亮了古人的诗与梦,也照见了你我心中一份柔软的牵挂。
夜色缓缓落下的时候,城市的灯火尚未点燃,天边已悬起一枚淡淡的银盘。它初升时羞涩,如薄纱般藏在云后,朦胧地探出头来;待到夜深时分,它才大大方方地挂在中天,清辉潋滟,仿佛一汪静水,泻在屋檐、窗棂与人心上。
我喜欢这样的夜晚,月华如练,清风无尘。一壶清茶,一卷旧书,一盏小灯,静坐窗前,看那轮月慢慢爬上心头。这一刻,我知晓,它并不只是在天上——它在水里,在树梢,在你我眼底,更在心里。中秋月在怀,是一种温柔的重量。
孩童时,月亮总是神秘的。大人说月中有嫦娥、有玉兔、有吴刚伐桂。我们举头望月,仿佛真能看到那银辉中藏着奇幻的神话与传说。月亮像一只寂寞的眼睛,注视着世间万象,也照拂着每一个仰望它的人。那时候的我们,不懂什么叫乡愁,什么叫团圆,只知道,月饼甜,灯笼亮,一家人围坐笑声盈盈,就是完整。
长大以后,中秋的意义悄然改变了。离家的日子多了,归乡的旅程长了,而那轮月亮却始终未变。它总在我们最想念某个人、最渴望靠近某个家的时候,如约升起。于是,我们习惯在朋友圈发一张月亮,配上一句或深情或俏皮的文案,试图用数字时代的方式,捕捉那份永恒的团圆感。
可真正的团圆,不在月饼,不在饭桌,不在视频那头的祝福,而在那种“即使远隔千里,你依然在我心里”的心照不宣。就像中秋的月,即便各地时间不同,月出角度不一,它却依然是那一轮熟悉的圆,静默而明亮。它从不诉说,却将思念照得通透。
月在怀,是一种深藏的情绪,一种无需言说的共鸣。它是你思念亲人的时候,低头所见的一缕银光;是你独自远行,在无边夜色中忽然感到安慰的理由;是你与远方亲人同望一轮明月时,心中涌起的默契。哪怕你不说话,它也懂你。
今年的中秋,我没有回家。母亲打来电话,说她做了我爱吃的豆沙月饼,父亲在阳台挂了灯笼,院子里的桂花开得很香。我坐在异乡的小屋里,听着这熟悉的声音,心里一阵发酸。窗外的月亮刚好升起,仿佛听懂了我未说出口的话,温柔地安慰着我。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自己并不孤单,思念并不遥远。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自古以来,中秋之夜注定是充满诗意与情感的。无论你身在何方,是否归途可循,那一轮圆月,总会找到你,把所有说不出口的思念,静静放进你心里。
于是我轻轻一笑,将心事收起。中秋月在怀,便是人间值得。因为有爱,有念,有月色为伴,再长的夜也不算孤单,再远的路也不觉冷清。岁月悠悠,愿你我始终心有所属,梦有所归,情有所寄。
抬头看月,低头思人。你看,那一轮明月,是你我心底最温柔的坚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