橘猫散文网

元宵灯正明

2025-08-05
正月十五,元宵夜。 夜幕低垂时,灯火初起,街巷间便开始热闹了起来。那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喜庆,仿佛连风中都夹杂着糖与火的味道。年味尚未散尽,春的气息悄然萌动,而这元宵节,就像是一场绚丽的谢幕礼,把整个新...

正月十五,元宵夜。

夜幕低垂时,灯火初起,街巷间便开始热闹了起来。那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喜庆,仿佛连风中都夹杂着糖与火的味道。年味尚未散尽,春的气息悄然萌动,而这元宵节,就像是一场绚丽的谢幕礼,把整个新春推向最热闹也最温柔的一幕。

灯正明,人正欢。灯,是元宵节最温柔的象征,也是最明亮的语言。那一盏盏灯,或圆或扁,或简或繁,有的似莲,有的如鱼,有的彩绘龙腾虎跃,有的写着“福”字、挂着谜语。灯下人潮涌动,笑语盈盈,孩童拉着大人的手,眼里闪着与灯火同样明亮的光。

小时候的我,总是对元宵节满怀期待。白日里就守着母亲做汤圆的灶台不肯离去,等那一颗颗团圆的甜软被下入沸水,浮起时仿佛也将一个家整个煮进了温热的光阴里。夜幕降临,父亲就会领着我去赶灯会。那个年代灯不多,也不华丽,但每一盏都是手工扎制,透着人情味和匠人心。

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,是在我十岁那年。那年冬天特别冷,街上的雪还没化尽,脚踩上去“咯吱”响。灯会设在老城南门口,一排排灯笼从高高的竹架子垂下来,如火如霞。人很多,我牵着父亲的衣角不敢松手。忽然,前面传来一阵“嘭”的响声,一盏火树银花般的烟花在空中盛开,照亮了所有仰头的脸——那一刻,我记住了“元宵灯正明”这五个字的模样。

“灯正明”,不仅是眼中的明,更是心头的暖。

随着年岁渐长,城市变得更大了,灯也变得更耀眼了,但那种久违的“元宵之喜”,却仿佛变得稀薄了些。地铁里依旧人来人往,街市上的红灯笼却常常成了装饰物而非节日主角。可就算如此,我依然愿意在这一天,走出家门,去街角的公园、社区的小广场,哪怕只有零星几盏灯,几声锣鼓声,也觉得,那份年味还在,只是变得温柔克制了一些。

元宵节,本就是中国人情感结构里最柔软的一部分。它不像春节那样隆重,也不如清明那般沉重,它是一个过渡,是一段光明与团圆之间的温情缝隙。吃一碗汤圆,赏一轮圆月,看一场灯火,便将一年最初的日子,用欢喜温柔地裹住。

“正月十五花灯俏,人间共赏太平年。”这句话,总在我脑海中回响。在这万家灯火齐明之夜,有人团聚,有人思念;有人在人海中寻找熟悉的影子,有人在远方寄来一封问候的短讯。无论身处何方,那盏灯总会替你守着一份牵挂与希望。

今夜,若你恰好也仰望天空,请你相信,那一轮明月正温柔地注视着你;若你独自一人走在街头,请你相信,那一盏盏灯火,总有一盏是为你而亮。灯火可散,但情意不灭;人群会走,思念却长。

灯正明,心亦明。团圆不止是身处一处,更是一种“我心安处是吾乡”的静好。而我愿每一个在外的人,今晚都能走进灯火中,被光照亮、被爱温暖,被熟悉的节日气息裹挟片刻,哪怕短暂,也足以慰藉岁月漫长。

元宵夜,不说别离,灯火人间,万家团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