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市场角落,老人守着最后的摊位
清晨的雾气尚未完全散去,菜市场却已喧嚣起来。嘈杂的人声、讨价还价的叫喊、塑料袋摩擦的声音交织在一起,像一支凌乱却真实的交响乐。空气中混杂着各种味道:新鲜的蔬菜青涩的气息,海鱼尚未褪尽的腥味,熟食摊飘出的油香,甚至还有潮湿泥地的气味。
在这片人声鼎沸的市井热闹里,有一个角落显得格外安静。那是市场边缘,灯光稍显昏暗,顾客稀少。角落里,一个老人静静守着他的小摊位。摊子不大,上面摆着几篮土豆、几把青菜,还有一些看得出不太新鲜的萝卜。与那些熙熙攘攘的摊位相比,这里显得简陋而冷清。
老人坐在一张旧木凳上,背微微佝偻,脸上的皱纹像风干的土地,深深浅浅地刻着岁月的痕迹。他的手骨节分明,皮肤粗糙,像长期在土地里劳作留下的痕迹。他并不吆喝,也不主动招揽客人,只是安静地坐着,偶尔抬头看看来往的行人,眼神里有期待,却很快又落入淡然。
人们大多从他摊位前匆匆走过,目光被那些堆得满满当当、色泽鲜亮的蔬菜水果吸引。老人摊位上的菜,不算坏,却失去了那种令人一眼心动的光泽。于是,他的摊子成了市场里的安静一隅,像是被热闹遗落的一片小小孤岛。
偶尔有一两个顾客停下脚步,弯腰挑拣几样。老人便缓缓站起身,声音低而沙哑地报出价格,显得有些生疏。他从不强求,即使有人嫌菜不够新鲜,摇头走开,他也只是轻轻一笑,把散乱的菜摆正,然后继续守着。
这个角落似乎藏着另一种节奏,与市场的喧嚣完全不同。那是岁月缓慢的节奏,是沉默和等待的节奏。老人像一棵老树,根深深扎在这里,任由人潮涌动,他只守着自己的一小块土地。
或许,在别人眼里,这只是一份微不足道的生计。但对老人来说,这个摊位却是他与世界之间最后的纽带。年轻时,他或许是田野里的农夫,每日与土地相伴,把收获的庄稼挑进城里卖。那时候,他的摊位可能也曾热闹过,顾客络绎不绝,他的手脚也麻利,招呼声爽朗而有力。可如今,田地荒芜,力气不再,他只能带着有限的收成,缩在市场的边角。
这最后的摊位,卖的不只是菜,还有一种不肯放手的坚持。那坚持里,有对土地的眷恋,有对生活的倔强,也有对存在感的守护。
太阳渐渐升高,市场的喧嚣达到顶点,又开始慢慢散去。顾客提着满满的袋子离开,摊贩们的吆喝声逐渐低沉。老人摊位上的菜只卖出了一小半,剩下的依旧安静地躺在竹篮里。老人伸手抚了抚那些菜叶,动作小心,就像在安抚一群无声的孩子。
他并不显得失落,只是慢慢收拾,耐心地把卖剩的菜理好,用旧布盖上,准备留到明天再卖。黄昏的风吹过来,他的身影在地上被拉得很长很长,仿佛整个角落只剩下他与摊位在相互陪伴。
有人说,市场是城市最接近生活的地方。它没有高楼的冷漠,也没有虚拟世界的隔阂。市场里的每一声叫卖、每一次讨价还价,都是生活最真实的脉搏。而老人守着的这个摊位,便是这脉搏中最微弱却最顽强的跳动。它提醒人们:繁华之外,总有一些静默的坚守;热闹背后,总有人在默默为生活付出全部。
也许,某一天,这个摊位会彻底消失,连同老人一起被时间带走。但在此刻,它仍在市场的角落里存在,安静而倔强。它见证了一个人一生与土地的羁绊,也折射出生活中那份不被注意却真实的坚韧。
当夜幕降临,市场灯光一盏盏熄灭,老人拖着未卖完的菜,缓慢地走向回家的路。背影佝偻,却依然稳健。因为他知道,明天清晨,他还会回来,守着这最后的摊位。
- 上一篇:一只蜻蜓,停在将枯未枯的荷尖
- 下一篇:夜航的船,灯火倒映在漆黑的海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