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祸
宝庆县知县张山柏,人送绰号“张三拍”。他接到报案升堂后,面对陈砚平和刘老忠对李阿大的指控,当即将李阿大收了监,随即又命衙役再搜青枫渡。衙役们又从那片野芦苇丛中搜出两具已成白骨的死尸!
披枷戴镣的李阿大被带进了衙门大堂。张知县习惯地一拍惊堂木:“李阿大,说,这三具尸体是怎么回事?”
毕竟人命关天,陈砚平和丁秀才只得把筹办新学堂的事情先放在一边,着手琢磨刘贵被害的事,越琢磨越觉得这案子漏洞太多了:毫无疑问,李阿大绝非杀害刘贵的真凶,他之所以招那是他自认必死,又不堪酷刑,而急于结案的张三拍便来个清楚不了糊涂了!
陈砚平与丁秀才认为,不能如此结案,说什么也要找出杀人真凶,为无辜的刘贵报仇!于是,二人又来到了青枫渡,实地勘察。
望着人去船空的萧索渡口和滔滔流水,陈砚平陷入了深思,他想:从刘贵的伞留在了渡船上,而尸体在下游被发现来看,这只渡船确实是刘贵最后被害的地点,由此可知凶手早就在渡船上等待并起意要杀掉刘贵了!
如此费尽心机,其动机不外乎情杀、仇杀或财杀。而刘贵是个乳臭未干的少年,平时与外人极少接触,不可能是情杀或仇杀,极可能是财杀。
说到财,刘贵身上除了一把伞,只有那个沉甸甸的皮箱了,而皮箱至今不见踪影,看来十有八九是被凶手掳走了,只是令人疑惑的是,皮箱里并没有值钱的物件啊!
想到这儿,陈砚平不由心中一动,便问丁秀才道:“丁兄,假若你是那杀害刘贵的凶手,抢夺了那只皮箱之后,日暮天晚,下一步该怎么办?”
丁秀才一愣,随即脱口而出:“当然是要逃之夭夭了!”
“如何逃呢?”
丁秀才认真地望了望渡口周边的地形,想了想道:“虽说天色已晚,但新年刚过,路上走亲访友的行人依然不断,提着皮箱沿路而逃,必定会引起行人的怀疑,看来只能顺着荒凉弯曲的河岸而逃了。”
转眼间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,宝庆城中到处搭起彩棚,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,户户爆竹声声响,人人欢天喜地,街上游人如织。而陈砚平和丁秀才却无心出游,依旧关在书房中相对犯愁叹气。
“猜灯谜去喽!”书房外传来仆人们相约的喊声。丁秀才听了不由眼一亮:县衙门前的拴马场上,每到元宵节便有不少文人雅士制作新奇谜语,粘贴在精美的彩灯上,供人竞猜,若是有人猜中谜底,则可挑了彩灯就走;若是猜不中,则要丢下几文铜钱,既雅趣,又热闹。丁秀才觉得民间自有猜谜高手,若将贼人诗谜粘贴出去,兴许谜底能揭晓呢!
丁秀才把自己的想法对陈砚平一说,陈砚平连连叫好,于是两人当即写了两张谜面,一张是“杓子少个柄,打一姓”;另一张是“五色云中树,打一地名”。他们把谜面分别粘在了两个彩灯上,叫来一个小厮,塞给他一把铜钱,让他挑了去拴马场。
两个时辰后,只见小厮一蹦一跳地空着双手回来了。
小厮告诉他们,这两个谜面确实难猜,不少人在彩灯前苦思冥想,摇头而去,但终于有一个走村串巷的老郎中猜出了谜底。老郎中说,“杓子少个柄”,就成了捣药的盂,盂者,“于”也,谜底为于姓;至于“五色云”,指的是五彩缤纷的烟云,可看作彩烟,宝庆本地恰巧有座彩烟山,而“树”者,立也,乃是“六一”二字的草书连笔竖写,“六”字的大写为“陆”,如此拐了几个弯,谜底便是彩烟山下的陆一镇!
两人听了,喜不自禁地说:“这下好了,原来贼人就是陆一镇姓于的!”
第二天,两人便带了小厮直奔陆一镇。不曾想到了陆一镇一打听,陆一镇上百户人家几乎都姓于。于姓是大家族,人丁兴旺,大都在沿镇街两旁开有店铺,做着各种各样的生意!望着街道上的如林幌子,听着此伏彼起的叫卖声,两人茫然了:这杀人真凶是哪一个姓于的呢?
两人分头在街上奔波了半天,依然一无所得。陈砚平忍不住捋须长叹,这才感到自己近日因追查凶手而懒于梳理,已是发须拉查了!他踱进了一家剃头铺。剃发匠见了一边招呼一声:“客官请坐”,一边拿过剃刀,在一块硬砂布上“啪啪啪”连蹭几下,为陈砚平剃起胡须来。剃刀锋利,“噌噌”几下便把那乱糟糟的胡子剃了个干净。
剃好了胡须,陈砚平站起身,恰好小厮找了进来。一见有人进入铺子,剃发匠拿起剃刀,在硬纱布上“啪啪啪”。待他看清是个脑门光光的小厮,不好意思地“嘿嘿”一笑:“老习惯了,一见来人便忍不住蹭剃刀,啪啪啪,啪啪啪—”
陈砚平听了,脑中不由电光石火般地一闪,想起了贼人诗中的“的的的”!于是,他向剃发匠拱拱手,攀谈道:“师傅,你们陆一镇好热闹,听,卖香油的敲起梆子‘帮帮帮’,铁匠打铁‘叮叮当’,耍猴的敲锣‘哐哐哐’,就连小货郎的拨浪鼓都‘咚啷啷’地响个不停,真是各吹各的号,各唱各的调呀!”
于慕白被抓进了县衙大堂,没等张三拍拍惊堂木,便一五一十地招了供……
为了尽快弄到钱买个官做,利令智昏,于慕白竟走上了盗窃抢劫的邪路。他常去客来商往的古埠码头行窃。正如陈砚平所推测的一样,那天他在跟踪陈砚平时,误以为那只皮箱中尽是金银珠宝,当即打定了杀人劫财的主意。至于为何要选在青枫渡口杀掉刘贵,是因为他在中午看见酒鬼艄公李阿大喝得大醉,傍晚时分定然酣然入梦!于是,他杀了刘贵又故意留下那把伞,是让李阿大为他背黑锅。当他在河神庙拉开皮箱,发现里面竟全是他最讨厌的书册,不由气恨交加,狠狠踹上几脚。然后他摸出酒灌下肚后,酒兴一来,诗兴大发,写了诗。之后他才拎了皮箱,回到陆一镇。如此,案子才就此了结。
出了正月,一番忙碌,振华学堂终于要开学了。陈砚平邀请丁秀才出席庆典仪式,丁秀才却打起了退堂鼓说:“陈兄,经过于慕白这一案,不知怎的,我觉得读书不一定是好事。你想,若是于慕白不曾读书,何至于走上害人害己的不归路?祸因书起啊!再说了,就算他读书博得了功名,也不过又是一个害民误国的昏官张三拍而已。又比如我,空有一肚皮诗书却只能卖油条,而卖起油条来也卖不过别人,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!我……我真担心教别人读书实是误人子弟呢。”
陈砚平听了哈哈大笑道:“丁兄,你怎么又迂腐起来了!我们办的是新学堂,非以往科举私塾可比。科举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,为的是学而优则仕;新学堂读的书大多是科学之道、知世之学,教育学生求真求知,学生们走出学堂便能成为治国人才,怎么是误人子弟呢?”
丁秀才似乎有点明白了,他点头道:“如此说来,我就随你去新学堂教书。”但他又嘀咕了一句,“办新学堂是好事儿,但如果穿新鞋走老路,将来仍搞读书做官那一套,只怕还会出于慕白那样的凶犯。”
陈砚平却信心满满地说:“凡事总不能因噎废食。办起新学堂,中华就有新希望!”说着,他拉了丁秀才,迈开大步,向新学堂走去。